一从小结缘
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,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。有一高僧过其家,摸着他的头说“好个孩儿,可惜道破。”祖父根据《论语·卫灵公》所云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虽得之,必失之”,为他改名为“守仁”,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。
王阳明俗话说得好,三岁看小,七岁看老。王阳明五岁发生这样的事,与他之后的人生又有了奇妙的因果关联,因为王阳明从一开始喜好的“佛老”,终究还是回归到了“圣人之学”。毕竟五岁正好是个“不老不小”的年纪嘛。
这份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似乎就预示着他这不平凡的一生,以及他这一辈子与佛法、与禅结下不小的缘分。
二寻求解脱
王阳明从小就有伟大的志向,老师说读书等第是世间第一等事,他不以为然,认为做圣贤才是,他的抱负是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王阳明虽然21岁就中了举人,可因为第一次大意,第二次遭人妒忌,为妒者所抑,第三次才终于中了进士。二甲第七名,这一年他29岁,虽然算不上年轻,比起有些年逾花甲的老进士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。次年在京师,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。工作内容是审核已被定性的案件,看是否有冤假错案。由于这不是他想要的,因此变得消沉,尤其是当他正式在刑部工作后,现实的黑暗让他对理想的实现更加失去信心。年,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,由于无法改变现状,身心俱疲。这年秋天,请假上了九华山。在九华山上分别收了一道一僧的指点,王阳明若有所思悟,带着疑问下山了。
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安徽九华山、山西五台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四川峨眉山,分别是地藏王菩萨、文殊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普贤菩萨的道场
年夏,因肺部旧疾复发请假回了老家浙江余姚,虔诚认真地温习起了佛经。在老家浙江余姚的一个山洞中修习导引术,品读佛经。
王阳明希望在佛法中受到感悟,忘记那些官场的黑暗,在禅中解脱。他每天坚持打坐练功,希望能够借此驱除病魔,在病痛中,佛学给了他很多依靠,也为他后来开创自己的心学体系奠定了基础。也是这段王阳明在山洞中的时间,他自号“阳明子”,人称“阳明先生”,渐渐的到了后世,名号已经盖过了他的本名王守仁了。
三脱释回儒
王阳明最初希望佛道能让他摆脱烦恼,能让他放下一切,能让他解脱。可在山洞里悟道期间,它不仅没有放下,反而在道德亲情中不断犹豫徘徊,直到最后他舍弃了佛老之道,重新回到朱熹理学,去承担传统士大夫的责任。佛教徒之所以出家,就是想逃避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。
《年谱》记载,王阳明在曾在一佛寺中唤醒三年坐关、不语不视的禅僧
“僧惊起,即开视对语。先生问其家,对曰:‘有母在。’曰:‘起念否?’对曰:‘不能不起。’”
这位禅僧之后还俗去侍奉老母了,因为亲情作为人的本性,实难割舍。这也不难看出,为什么王阳明自己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了,并且从心出发,从人的本性出发,创立自己的心学体系。
王阳明援佛入儒,由佛学和陈湛心学得到启示,将佛学心学的精粹揉入进儒家心学体系中,集历代心学之大成,创转出经世致用的心学体系;强调知行合一,践履躬行,因而创造性地开辟出儒家心学的至高境界;在源远流长的心学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先,起到承体启用、承上启下的作用。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直接从教学传承中形成体的庞大的“学统”
四独特的学说
在王阳明在世之时,心学并不兴盛,甚至不被人看好,许多人认为他的学说只不过是在空谈善恶,是糅杂了一些佛理的邪说,并非“孔孟之道,圣人之学”。而王阳明自己也说:“大抵二氏之学,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。“
确实,在《传习录》中我们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弟子问儒家经典的语句,甚至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话。王阳明总能给出自己从自己学说立场出发的精妙解答,弟子也很信服。《传习录》也绝对算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作品。可在弟子与王阳明的对话中,我们也能看见禅的踪影,比如在《传习录》中
萧惠问:“己私难克。奈何”?先生曰:“将汝己私来替汝克”
这时,知道禅宗传法过程中的人会不会很熟悉啊。
达摩传法首先是达摩祖师传二祖慧可
慧可禅师说:“我心未宁,乞师与安。”
祖师回答道:“将心来,与汝安。”
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,回答道:“觅心了不可得。”
祖师于是回答道:“我与汝安心竟。”
然后二祖与三祖的对话
三祖僧璨前来礼拜二祖,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,必须彻底忏悔。于是他问二祖:“弟子身缠风恙,请和尚忏罪。”二祖回答道:“将罪来,与汝忏。”僧璨沉吟了很久,回答道:“觅罪不可得。”
这几对师徒,开句玩笑话,禅宗说不定不是妙法眼传而传的心法,而是口口相传回答徒弟的套路呢,这么看来王阳明也算是半个禅宗传人了。
王阳明心学的里说的善恶和坚守的本心与佛法里的善恶,禅宗的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,想必这也是佛法的魅力吧。
每个人都会种下不同的因,所以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烦恼,而佛法给每个人的解脱法也不一样,有人接触佛法后抛家向道,前往深山古刹,远离尘世,寻求内心的平静。而王阳明从佛法中反而感悟到了亲情与责任的难能可贵。并且从禅宗的心性出发,在宋明理学中另辟蹊径,继往圣之绝学,集心学之大成,开创出阳明心学让儒学从陈旧腐朽的氛围中焕发出另样的色彩。
(观点仅是个人看法,如果喜欢请点个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z/1330.html